《影响力》这本书,那个版本比较好?

2024-05-19 20:24

1. 《影响力》这本书,那个版本比较好?

读《影响力》还是要读社科版,原因有三个: 
   
  第一,社科《影响力》是新版,人大《影响力》是旧版 
   
  社科版《影响力》和人大版《影响力》是同一本书的两个版本。虽然社科版的《影响力》比人大版早了整整5年问世,但社科版所翻译的是2001年出的《影响力》第四版,而人大版翻译的是1993年出的旧版。两个版本的行文结构完全一样,唯一的差别是,原作者在第四版中加入了近年来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案例。比如说,在社科版的233页(第六章,权威)上,是一幅拉里�6�1金采访比尔�6�1克林顿的照片。你在人大版中找不到这幅照片,因为写那一版的时候,这场采访可能还没有发生呢。 
   
  既然有更新更好的东西,为什么还要买旧的、过了时的东西呢? 
   
   
  第二,人大版《影响力》的翻译远不如社科版的优美流畅 
   
  人大翻译《影响力》的时候,社科版的《影响力》已经在市面上流行好几年了。事实上,人大版的《影响力》到处都是“参考”社科版《影响力》的痕迹。但尽管如此,人大版的译文还是远不如社科版的优美流畅。读者只要读一读“引言”(或人大版“序言”)的第一页,马上就可以判断出两者的优劣高下。 
   
   
  第三,人大版擅加内容,臃肿累赘;社科版干净利落,保持了作品的原汁原味 
   
  人大版在原版本的基础上加入了专家解读、中国案例等内容。这完全是画蛇添足。《影响力》本身写得条理清晰,通俗易懂,而且案例也十分丰富,这些“专家解读”和“中国案例”根本就没有必要。事实上,这些额外添加的内容在见解的深刻、思路的清晰上比原作明显地差了一截,反而降低了全书的整体水平。 
   
  本来社科版的《影响力》翻译的是原书的最新版本,内容比人大版略微丰富一点。但人大版因为自己添加了不少内容,反而比社科版多了整整60页,价钱也高出了将近百分之二十!这60页“蛇足”不仅浪费纸张,也浪费读者的时间和金钱,还是不要为妙。 
   
   
  总而言之,人大版《影响力》是看到社科版《影响力》的成功之后出炉的一部跟风之作。这一举动本身,就是对社科版《影响力》的一种肯定。人大版《影响力》中引用的所有那些对《影响力》的赞美之词,都是针对社科版《影响力》的。读《影响力》,还是要读社科版。

《影响力》这本书,那个版本比较好?

2. 谁能跟我讲讲《影响力》这本书

简介:《影响力》一书由美国艾德·凯勒所著,现任罗普公司CEO,2014年出版。 内容:   十分之一的美国人告诉人告诉其他怎样投选票,去哪儿吃饭以及购买什么。这十分之一美国人就是美国社会的影响力。   他们是谁?最有影响力的美国人——那些告诉他们的邻居买什么,支持哪个政要以及去哪儿度假的人并不一定就是你想象中的那种人。他们不是美国十里挑一最富有或是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人。他们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尝试最新事物的人。然而他们却是十里挑一最热心社区事务的人,他们在社区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他们是影响力人物…… 作者:   艾德·凯勒,现任罗普公司CEO,罗普公司从事全球性市场研究与咨询,曾经为很多世界级大公司进行品牌策略、顾客忠诚度管理、企业信誉管理及企业公关管理效果研究。凯勒是美国公认的营销与消费者趋势专家,也是广告研究基金会董事,以及市场研究协会成员。  另有:   《影响力》一书是2010年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罗伯特·西奥迪尼。该书从实践技巧的角度,深度剖析影响力的逻辑、交换、说明、树立榜样、回避、威胁等各要素,全方位地提高你影响他人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

3. 《影响力》这本书,那个版本比较好?

读《影响力》还是要读社科版,原因有三个: 
1、社科《影响力》是新版,人大《影响力》是旧版,两个版本的行文结构完全一样,唯一的差别是,原作者在第四版中加入了近年来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案例。
2、人大版擅加内容,臃肿累赘;社科版干净利落,保持了作品的原汁原味 
3、人大版《影响力》的翻译远不如社科版的优美流畅 

类似书籍:
1、菲利浦•科特勒《营销管理》
2、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 
3、艾•里斯.特劳特《定位》
4、奥格•曼狄诺《世界最伟大的推销员》
5、艾•里斯.特劳特《营销战》
6、拉姆•查兰《执行》
7、唐•舒尔茨《整合营销》
8、《奥美的观点》
9、戴维.阿克《品牌资产》 
10、《混沌时代的管理和营销》

《影响力》这本书,那个版本比较好?

4. 有谁看过《影响力》这本书,说说读后感。

《影响力》被某位我不曾听说过的著名营销专家推荐为从事营销、销售工作的人必读的五本书之首,读完之后,确实有一种茅塞顿开、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被别人算计了,而是被自己的思维局限或者是来自社会的强大影响力操作而做出了违背内心真实想法的决定。

一直对心理学和社会学感兴趣,这本书用一种简单平实的语言和生动又有说明力的故事或者实验向我们证明了这些被我们所忽略的或者压根儿没意识到的原理在生活中有着多么巨大的影响力。

顺从原理---机械反应与固定思维模式:当我们请别人帮忙时,如果能够讲出一个理由,那我们得到别人帮助的可能性就更大。

对比原理---经常看呕吐剧的人总是觉得生活中的人长得都难看。当你买下一大件昂贵的东西时,总觉得原本比较贵的配件显得不那么贵了,有时候冲动消费就是这样产生的。

互惠---给别人一点好处,别人也会帮你。社会中的人大多在仁义道德、正人君子的束缚中会不知不觉的做些自己原本不想做的事。互惠是一把双刃剑,被好心的人用了是福祉,被心黑的人利用则会让很多人成为冤大头。我向来属于被人骗了还不觉察的那种人,只有用吃亏是福这种阿q精神来平衡自己了。这个原理可以很好的运用于买东西跟人砍价的情况,尤其是金五星那种漫天乱要价的地方。先使劲儿砍,再适当让步,买东西的人一定算不过卖东西的,但至少不会损失太多。

承诺和一致原理---一旦我们做出了某个决定,或选择了某种立场,就会面对来自个人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和社会认同原理一样,我们常常会由此做一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这个原理让我最为之一惊,回想过去和现在的一些选择,我明白了命运的推手其实是自己不理性的大脑和有限的阅历和知识。高中老师曾说应该改命运为运命,但多少人又有如此的能力和资源呢?一旦我们在内心不坚定的情况下选择了某种东西,就会形成一套自我的支持系统,每个人都免不了有社会称许性,于是总是执着的要自己相信,我的选择是对的,哪怕我自己也不确定。真正可怕的可能不是外部的压力,而是来自自我内心的支持系统,自己欺骗自己的人是最无可救药的。看完这一章之后,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很多选择和想法了,不知道这是一种收获还是一种干扰,总之,认清内心的想法是最重要的。

社会认同原理的两个前提:不确定性和相似性。对自己的不自信或是对情况的不了解总是让我们盲从那些和自己有着相似禀赋、处境或经历的人。其实,大多数人也是都处在一种没有安全感的状态之中,随着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五花八门的信息和诱惑充斥着我们的双眼。而这些信息抑或是选择在我们的内心里不停的盘旋,从一开始,也许我们所闻所见就让一切变得混乱而不够明朗,所以除非我们在庞杂的信息中保持一颗纯粹的心或是清醒而足够理性的头脑,否则我们的判断要么是社会认同效应的产物,要么就是一个荒谬的决定。但是没办法,有时候,听不见自己的心声时,最好的选择就是盲从。只是,希望在我们某一刻猛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我们还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挽回。

作者在最后阐述避免受社会认同影响的两种方法:环顾左右之后,别急着往前冲,向前看;抬头跑。这让我想起了不知道出自谁的一句话:在埋头苦干的同时,别忘了抬头看看方向是否是正确的,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我相信很多时候,从众是人们所避免不了的情况,但偶尔,在决定自己命运的选择面前,一定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5. 《影响力》这本书是哪位作者的著作?

《影响力》一书是2010年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罗伯特·西奥迪尼。

《影响力》这本书是哪位作者的著作?

6. 《影响力》书评

这本书一共涵盖了七个章节,讲的是影响力武器,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
  
 这本书讲的很多概念,都用丰富的案例去帮助你更好的理解,告诉你会用在哪些场景里。
  
 言行前后一致,不管是军营里,还是恋爱中,都有为了保持言行前后一致,而被人抓住弱点。当然,言行一致,会让人觉得你是一个稳重靠谱的人,而有些商人,会让你在不防备的时候,利用这一点,让你做出和平时不一样的决定。
  
 比如刚开始卖东西的时候,答应给到额外的红利,等你付款时候,又说因为特殊理由没有了!但是你这时候你会觉得是自己要占便宜,而合作,最后还是欣然答应。
  
 其次,你也可以利用这一点,比如,你想戒烟戒酒,那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你周围人。这样你会因为在乎别人的眼光,而戒烟戒酒,实现目标。
  
 如果电视上出现自杀的新闻,那么近期就会引起大量的同一类型的自杀。比如都是开车自杀的,那么自杀的人比较多的就是开车自杀的。如果是老人自杀,那新闻里就是比较多的这一类。所以新闻里应该避免这一类的自杀新闻,其次就是出现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利用公共交通出行,这样降低我们无辜受牵连的概率。
  
 用了一个跑马场下赌注的案例,对于老手来说,知道哪一匹马比较容易赢。但是他会优先下赌注给会输的马,完了大家会观察赔率,给比较受欢迎的马下赌注,后期甚至会有谣言说,那个受欢迎的马,它是内幕的。最后老手会赢得盆满钵满。对于大家不熟悉的事儿,要么不要碰。要么先观察出规律。
  
 0,我们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不管相似之处是在观点、个性、背景还是生活方式上,我们总有这样的倾向。
  
 1,请求者还有另一种利用相似点提高好感、增加顺从概率的办法:他们假装跟我们有着相似的背景和兴趣。
  
 2,利用“喜欢我们”这一微不足道的信息,人们就能有效地诱使我们还以好感、答应请求。
  
 如果可以,请让你和好消息关联在一起,因为人的本能会选择和积极向上的人靠近,如果你传递的是好消息,那你会被人喜欢。如果你传递的是坏消息,那你可能会被人讨厌。
  
 这就是关联性影响力!
  
 这一章节讲的是更多关于喜爱的案例。尤其是,如果你支持的球队,那么如果它表现不好,你总是这个球队如何。如果它表现好,你用的是我们如何。
  
 很多时候,你把一个事物和自己联系起来,可能是因为,你觉得这个事物表现出来的特质,会影响自己的形象,比如这个球队,百战不败,那你觉得自己喜欢,会让别人觉得你也有这个特质。
  
 还有就是,往往x市医生专业排名,他们自己没有意见,而他们的媳妇很介意,并不是她们对自己老公的专业度有特定的了解,而是,她们认为,自己出去说,自己是城市排名第一的医生媳妇比较有面子。
  
 给我们的借鉴是,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与其借用别人的光芒,不如自己散发光芒。案例证明,自己有实力的人,举例时候不会说自己朋友,亲戚如何,都是低调的发光发热,因为他自己已经是名片。
  
 这一章节说的是,如果是权威人士,让我们执行一个命令,我们并不会反抗,所以权威带来的命令强制性,是很可怕的。会让我们违背内心的人性,自我谴责,但是我们不会违背它。
  
 但是人作为社会性动物,无论你后期教育程度,职位,社会地位,都不会让你违背权威的命令。做一个权威背叛者,遵从自己的内心,还是按照社会规则过下去,这是一个问题。
  
 人们会机械的顺从权威,失去自己的思考。一方面是权威人士有系统,专业的知识,第二方面,也是多年的社会经验,告诉人们,直接顺从权威,比较省事儿。
  
 而面对告知权威人士与否,人们的态度也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而权威的话,一方面是头衔方面,第二方面是衣着方面。这让我想到了光环效应,有了这么个头衔,做事儿省事儿很多。会有骗子利用这一点,光明正大的行骗。
  
 这次举的例子是餐厅服务员和丧偶的女士。
  
 骗子打扮成警察,成功把她的钱全部骗掉。
  
 而服务员则通过互惠原理和权威人士原理把消费者的消费金额提高,从而提高自己的小费。
  
 在面对权威的时候,我们有两个点可以注意
  
 1,确定对方是不是真的权威
  
 2,确定对方目前的权威地位,对他提供的内容是否可靠,是不是有借鉴意义。
  
 这一章节举了很多例子,说明稀缺的重要性。会让你对本来并不是很感兴趣的事物,因为快要没有,或者机会罕见产生兴趣。
  
 这里要做的提醒是,如果要避开这一类陷阱,那你就需要
  
 1,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一类的产品
  
 2,如果同样的时间,金钱,你花在别的地方,会不会更干?
  
 如果答案是对的话,那你可以忽视稀缺性,去做这个决定。
  
 很多时候,本来一个政策无法引起别人的注意,但是因为禁止了,人的本能,想要打破禁止,就会反向推进。对于人生阶段来说的话,年轻人会因为青春期,想要叛逆,你越不想让他做什么,他就会反向去推进这个事儿。所以,你可以利用这个规则,让规则帮助你实现,想要实现的目标。
  
 这一章节还在讲稀缺,对比了一种是一盒饼哥到变少,还有一种是本来就不多。所以要问的就是,哪一种情况,需求会更迫切,其中从多变少,让人感知到变化的稀缺,会更加宝贵。
  
 这种结论可以放在家庭生活,战争等多个场景里。比如说,你想让孩子们养成好的习惯,那就一开始就要规定,而不是刚开始允许吃饼干,后来又不允许。比如,以前南北战争中,本来穷苦的人,并不会想起义暴力解决纷争。反而是那些中产阶级,本来拥有一定资产,后来没有了相关的资源,就会更想通过暴力,拿回以前有的东西。
  
 即时的影响力
  
 用了一个表哥卖二手车的例子,需要三个方面的技能,就可以让自己的二手车,卖出好价钱。
  
 1,要懂车,能挑出好车。
  
 2,要懂得在各渠道投放消息,让大家来买自己的车
  
 3,更要懂得现场的稀缺氛围营造。
  
 一方面是拍卖现场的氛围打造,另一方面是卖车现场,要同一时间段,不同的人一起来买二手车。
  
 作为买家,我们要清楚,我们需要的是产品的使用价值,而不仅仅是拥有它,保持理智!

7. 《影响力》书评1

近日非常痴迷此书——影响力 (美国罗伯特·西奥迪尼著)由金锋老师推荐,对他影响极大,多年都在翻看,反复阅读。
  
  
 本书从实践技巧的角度,深度剖析影响力的逻辑、交换、说明、树立榜样、回避、威胁等各要素,全方位地提高你影响他人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
  
 《影响力》作者是"影响力教父”,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全球知名的说服术与影响力研究权威罗伯特·西奥迪尼。
  
 在这本书中,著名的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极具说服力,而我们总是容易上当受骗。隐藏在冲动地顺从他人行为背后的6大心理秘笈,正是这一切的根源。那些劝说高手们,总是熟练地运用它们,让我们就范。 
  
 在这本书中,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为我们一一拆解他们的招术,学会保护自己以及让这6大秘笈为我们所用。
  
 读过此书之后,定能使你做到以下两件事:一是当你真正的意图是要说“不”时,你不会再说“是”,二是可以令你自己变得比以前更具影响力。
  
 罗伯特·西奥迪尼倾其职业生涯来研究影响力,长期从事社会心理学教学工作,曾投入说服与顺从行为研究长达3年的时间,在说服、顺从和谈判领域享有广泛的国际声誉。曾带领工作影响力公司(INFLUENCE AT WORK)从事道德影响力的研究与培训,客户包括:谷歌、微软、思科、德国拜耳、可口可乐、毕马威等世界500强企业以及肯尼迪政治学院、美国司法部等教育、政府部门。因其在商业道德和政策运用方面所做的前沿研究,最终创作了《影响力》一书。
  
 
  
 第1章-影响力的武器
  
 动物可能会因为看到某种颜色的羽毛而变得具有攻击性,或是听到某种叫声就对自己的天敌呵护有加。动物这种愚蠢可笑的机械反应在人类身上也有,当某一个触发特征出现时,我们会不假思索地作出相应的反应。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我们被难以察觉的影响力武器摆布了。
  
 1.为什么无人问津的东西,价格乘以2以后,反而被一抢而空?
  
 2.为什么房地产商在售楼时,会先带顾客去看没人会买的破房子?
  
 3.为什么汽车经销商在顾客掏钱买车之后才会建议顾客购买各种配件?
  
 第2章-互惠
  
 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类似的方式报答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简单地说,就是对他人的某种行为,我们要以一种类似的行为去加以回报。如果人家施恩于你,你就应该以恩情报之,而不能对此不理不睬,更不能以怨报德。于是,我们身边这一最有效的影响力武器,就被某些人利用谋取利益了。
  
 1.为什么精明的政客会让连普通人都能看出来的愚蠢的“水门事件”发生?
  
 2.为什么我们明明不喜欢某个人,却对他提出的要求无法拒绝?
  
 3.为什么超市总喜欢提供“免费试用”?
  
 第3章-承诺和一致
  
 承诺和一致原理认为,一旦作出了一个选择或采取了某种立场,我们就会立刻碰到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我们想法设法地以行动证明自己先前的决定是正确的。
  
 1.为什么像宝洁和通用食品这样的大公司,经常发起有奖征文比赛,参赛者无需购买该公司任何产品,却有机会获得大奖?
  
 2.为什么一些二手车经销商在收购旧车时,会故意高估旧车的价格?
  
 第4章-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原理认为,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尤其是当我们正赛特定情形下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正确时。如果我们看到别人在某种场合做某件事,我们就会断定这样做是有道理的。
  
 1.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什么才是最有效的求救方式?
  
 2.为什么当自杀事件广为报道时,报道所覆盖的地区自杀事件反而增多了?
  
 3.为什么圭亚那琼斯城的910名教徒会集体自杀?
  
 第5章-喜好
  
 我们大多数人总是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所提出的要求,对于这一点,恐怕不会有人感到吃惊。令人吃惊的是,有些我们完全不认识的人却想出了上百种方法利用这条简单的原理,让我们顺从他们的要求。
  
 1.为什么特百惠公司的家庭聚会能使每天的销售额超过250万美元?
  
 2.为什么在审讯嫌疑犯的过程中“好警察”、“坏警察”搭档的方法巧妙地运用了喜好原理?
  
 3.为什么狂怒的球迷会在比赛输掉以后杀死运动员和裁判员?
  
 第6章-权威
  
 权威所具有的强大力量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而作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来。
  
 1.为什么受过正规培训的护理人员会毫不犹豫地执行一个来自医生的明明漏洞百出的指示?
  
 2.为什么行骗高手们总是以换装作为一种行骗手段?
  
 第7章-稀缺
  
 “机会越少见,价值似乎就越高”的稀缺原理会对我们行为的方方面面造成影响,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要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
  
 1.为什么面值一元的错版纸币,其价值远远超过了面值的几百倍?
  
 2.为什么在拍卖场里,人们会不由自主地不停举牌?
  
 3.青少年反叛的根源在哪里?
  
 尾声即时的影响力
  
 在正常情况下,促使我们作出顺从决策的几个最常用的信息,都可以引导我们作出正确的决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决策时频繁、机械地使用互惠、言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以及稀缺原理的原因。每个原理本身都能够极为可靠地提示我们,什么时候说“是”比说“不”更加有利。但现实中,大量的、极易伪造的信息被人利用,他们借此引诱我们作出机械的反应并从中获利,我们不得不防。

《影响力》书评1

8. 书籍《影响力》读后感

   《影响力》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罗伯特。B.西奥迪尼!那么关于《影响力》读后感需要怎么写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影响力》读后感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书籍《影响力》读后感1     在没看《影响力》这本书之前,我对影响力的见解很简单。以为就是个人魅力。在这里,我想举一个对我影响很深的事例。
     小时候,我有个小伙伴,长得很灵气,样样事情都很强,玩耍也不例外。我虽然跟她很要好,但这并不能减弱我对她的羡慕跟嫉妒。当时有段时间流行玩公仔纸,有点类似于赌博,我在那一段时间,费尽心思从别的伙伴那里赚了很多,当宝贝似的。
     我找来她跟我一起玩,可是我从头输到尾,我的心里越来越生气,脸色也越来越难看,简直到了崩溃的边缘,最终我无比沮丧地把这几天赚到的全部家当都输给她了,就在她赢完我最后一张的时候,她慷慨地把赚我的全都还给了我,还把她自己所有的都送给了我。这些公仔纸在当时那段时间对小孩来说是很重要的,而且我输了,虽然心里极度不舒服,但我并没有无理取闹,还是相当淡定的。
     不可否认,还是一个孩子的她,是多么聪明,在我面临失去一切的时候给了我两倍,即将讨厌她的时候,成功地转化成死心塌地的感动。
     没看《影响力》之前,对影响力的理解是很感性的,以为特定的人,特定的情境,影响特定的人。
     《影响力》把你对影响力感性的思考转变成了理性的理论指导。它克服了教材普遍通篇大论原理性很强读起来令人乏味的缺点,以通俗易懂的例。、妙趣横生的语言向我们传达能包罗万象的六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互惠、投入和一致、社会认可、喜好、权威、匮乏。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互惠原理。
     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由于互惠原理的影响力,我们感到自己有义务在将来回报我们收到的恩惠、礼物、邀请等等。互惠原理常常会把偿还的义务强加到我们头上,但我们从互惠原理中得利的时候还是占多数的。
     互惠原理之所以可以成为如此有效的说服他人的工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所蕴藏的极大力量。在它的影响下,人们很轻易地就会答应一个在没有负债心理时一定会拒绝的请求。即使是一些平时颇具影响力的因素,与它一比也会相形见绌。
     相互退让是利用互惠原理来使他人答应自己的请求的另一种方式。与给人一点好处然后要求他们回报的直截了当的方式相比,这种方式比较微妙,但有时候却更加致命和有效。妥协也可以是一个互惠的过程,因此人们可以先主动做出一个让步,以迫使对方也做出让步,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简单的技巧可以称为“拒绝—退让”策略。
     如同我上面所说的事例正是影响力中互惠的结果,这是一种共赢的.智慧。
     心理学是博大精深的,同时它不是工具性的东西,见效的时间没那么快,影响力也并不是一种技巧性的东西,有很深的内涵和复杂性,需要人慢慢地揣摩领会,在运用中得到深切体会,一旦熟能生巧时你就可信手拈来运用自由,那时的感觉是很美妙的。
     书籍《影响力》读后感2     作为营销系的学生,我一直想找真正适合自己的营销管理的书籍来读,但翻遍图书馆,即使找到满满几书架的书,里面的很大多数都是讲述着很晦涩难懂或实践性不高的知识,读起来乏味得很。直到老师给我推荐《影响力》这本书,抱着看看的心态看完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营销的道理就在于这些生活中的小事情上。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太多了,有必要也记录下来勉励下自己。
     这本书克服了教材普遍通篇大论原理性很强读起来令人乏味的缺点,以通俗易懂的例、妙趣横生的语言向我们传达能包罗万象的六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互惠、投入和一致、社会认可、喜好、权威、匮乏。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互惠原理。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由于互惠原理的影响力,我们感到自己有义务在将来回报我们收到的恩惠、礼物、邀请等等。因为这一类东西的接受往往与偿还的义务紧紧联系在一起。互惠原理以及与之行影相随的负债感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就是,它们在人类文明中几乎无处不在。不仅如此,这条原理在每一个社会组织中都运用得非常普遍,以致于几乎每一种形式的交换都渗透了它的影响。一个广为接受而又坚不可摧的面向未来的价值趋向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为这意味着人们在与别人分享某些东西的时候,可以确信这一切都不会被遗忘。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终于达到了这样一种文明程度:当一个人将财物等资源分给他人时,其实并没有真正地将这些东西失去。这种现象的结果就是,那些以一方向另一方提供资源为开端的交易边的容易起来,错综复杂而又井然游有序的援助、送礼、防御和贸易体系也成为可能,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利益。既然互惠原理对人类文明的积极意义是这么显著,它在我们社会化的过程中变成一种深深植根与我们心目中的价值观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互惠原理常常会把偿还的义务强加到我们头上,但我们从互惠原理中得利的时候还是占多数的。正因为如此,笃信并且服从这个原理也就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行为规范。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遵守这个原理合乎社会给我们定立的行为规范,而违背了它却会遭到无情的唾弃和嘲弄,甚至会被戴上像乞讨赖帐、忘恩负义之类的帽。因为对那些只知索取不知偿还的人有一种普遍的厌恶感,我们往往都会极力避免与他们为伍。虽然在特殊情况下,比如说由于条件或能力不允许而不能回报人家的恩惠,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得到大家的谅解,但一般说来,整个社会对不遵守互惠原理的人的确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厌恶。为了避免被贴上像乞讨赖帐、忘恩负义这一类的标签,即使是不公平的交换我们有时候也是愿意接受的。因此,一方面是发自内心的强烈不安,一方面是来自外部的巨大羞辱,两者结合在一起,便造成了一付十分沉重的心理负担。了解了这一点,对于人们在互惠的名义下会心甘情愿地付出比自己得到的多得多的东西就不会感到太难以理解了。而且,即使人们的确有某种需要,如果感到自己难以回报,往往也会尽量避免向他人寻求帮助。这并不奇怪,以为尽管物质上的损失是人们不想看到的,但与心理上的重负一比也就不算什么了。而恰恰是这种状态给一些想要利用互惠原理获利的人提供了机会。
     互惠原理之所以可以成为如此有效的说服他人的工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所蕴藏的极大力量。在它的影响下,人们很轻易地就会答应一个在没有负债心理时一定会拒绝的请求。即使是一些平时颇具影响力的因素,与它一比也会相形见绌。
     一个老师想测验一下学生们对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的掌握程度。有一个问题是‘我给予’的将来时是什么?结果有一个学生信心十足地答道,‘我索取’。虽然他可能犯了一个语法错误,但他对一条更博大的社会原理却掌握得完全正确。
     著名法国人类学家马塞尔。毛斯在描述人类文明中的送礼过程以及与此有关的社会压力时说古这样的话:给予是一种义务,接受是一种义务,偿还也是一种义务。尽管回报的责任感是互惠原理的核心所在,但互惠原理之所以那么容易被人利用,却还是由于上面提到的接受的义务。我们接受恩惠的义务感削弱了自己的选择能力,把决定我们会对谁负债的控制权交到了他人的手中。
     相互退让是利用互惠原理来使他人答应自己的请求的另一种方式。与给人一点好处然后要求他们回报的直截了当的方式相比,这种方式比较微妙,但有时候却更加致命和有效。妥协也可以是一个互惠的过程,因此人们可以先主动做出一个让步,以迫使对方也做出让步,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简单的技巧可以称为“拒绝—退让”策略。
     营销是一门学问,而学好营销,就在于注意身边的这些看不起眼的原理,成功的营销就在于这些小小的积累。